• <form id="f1vkm"></form>
    <form id="f1vkm"><noframes id="f1vkm"><wbr id="f1vkm"></wbr>
  • <form id="f1vkm"><center id="f1vkm"></center></form>
    <wbr id="f1vkm"><noframes id="f1vkm">
    <wbr id="f1vkm"></wbr>
  • 首頁 > 城市 > 幸福天水 > 正文

    【奮進七十年 筑夢新時代】 教育花開別樣紅——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教育事業發展綜述

    新天水景春燕

    辦好教育,事關發展之本、和諧之要、民生之基。

    標準化的食堂、嶄新的塑膠跑道操場、拔地而起的教學樓……近年來,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每一所學校都煥然一新。辦學條件改善的背后,是全縣教育事業擴容提質、健康發展的生動縮影。

    成立70周年來,張家川縣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,堅持為黨育人、為國育才,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,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,教育事業呈現出學校布局合理化、辦學條件標準化、教學手段信息化、師資配置最優化、學校管理科學化、教育發展現代化的發展態勢。

    加強教育項目建設 辦學條件全面改善

    項目承載希望,教育支撐發展。

    4月17日,記者在總投資6.47億元的張家川縣西城教育園區項目建設現場看到,工人正緊張有序施工,確保園區早日建成投入使用。走進已經建成的教學樓,明亮的教室、寬敞的樓道,每一處設計都照顧到了學生的學習、閱讀和活動需求。據施工方負責人介紹,項目計劃在7月底全部完工。

    張家川縣西城教育園區是該縣巨資打造的教育民生工程。園區包含一所完全中學、一所標準化小學和一所普惠性幼兒園,總占地面積16.65萬平方米,將新增學位6930個,可滿足2760名學生寄宿。項目建成后,將進一步優化城區教育布局,拓展優質教育資源,緩解城區優質學校辦學壓力,推進城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。

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,是張家川縣教育投入增長最快的十年??h委、縣政府把教育當作民生工程重點,不斷加大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,辦學條件顯著改善。十三五時期,投資6.3385億元,實施了“全面改薄”等一批重大教育項目,新建、維修校舍20.3萬平方米,城鄉辦學條件顯著改善,校舍建筑面積51.8萬平方米,生均9.3平方米,落實各類資助資金4.3812億元,惠及學生123.6萬人次。

    寬闊的操場、明亮的教室、整潔的餐廳……一筆筆投入,播撒下希望的種子。如今,漫步張家川縣城鄉,最美的風景是校園,最漂亮的建筑在學校。

    聚焦優質公平均衡 各類教育協調發展

    教育事關千家萬戶,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,讓孩子有學上、上好學,是群眾的期盼,更是黨和政府努力的方向。成立70周年來,張家川縣的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
    1953年,自治縣成立時,全縣僅有小學52所,在校學生3000余人,有初級中學和小學附設中學班各1所,在校學生240余人。

    2004年,國家實施“兩基攻堅計劃”,張家川縣通過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,落實“兩免一補”政策,開展控輟保學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,全縣“兩基”攻堅取得豐碩成果。    

    2006年底,初中學生數由二十世紀末的不足7000人增加到21300人,小學入學率達到99.6%,初中入學率達到95.1%,順利通過省、市“兩基”評估驗收。

    2011年,全縣“兩基”按標準通過國檢。

   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,張家川縣的教育普及水平顯著提升: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為94.5%;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,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.7%,2020年通過甘肅省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評估驗收;普通高中階段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,創建市級示范校1所,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5%;2022年各類本科上線1078人,高考上線率為53.26%;職業教育服務能力明顯增強,縣職教中心建成6000平方米校內實訓基地,基本滿足相應專業實訓需要。

    如今,全縣15個鄉鎮均建成一所標準化中心小學、初級中學和鄉鎮中心幼兒園,實現初級中學學生寄宿制全覆蓋目標,有需求的行政村均設立教學點和幼兒園。全縣共有學校386所,在校學生58583人,教職工4918人,教育基礎日益夯實。

    推動“雙減”落地見效 全面提高教育質量

    走進胡川鎮中學的創客工作室,七年級學生王濤和楊雪蓮正在教師張亮的指導下,練習無人機穿越迷宮。幾天前,這兩名學生在天水市第三屆中小學“浪潮杯”創客編程人工智能暨智能機器人大賽中獲得了二等獎。就在這間小小的教室里,輔導教師帶領著一批批熱愛計算機操作、對人工智能抱有濃厚興趣的學生,在省、市各類比賽中取得累累碩果。

    胡川鎮中學結合農村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實際,創建“復興少年宮”,將每周一至周五下午課后延時服務時間確定為社團活動時間,先后成立科技創新、播音與主持、閱讀、籃球、足球、手工制作等18個學生社團,滿足學生自主發展、特色發展的需求。

    為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學校、進課堂、進頭腦,切實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,張家川縣新建小學創新開設“養正課程”,以學生日常行為養成教育為抓手,以“小德”育“大德”,以“小愛”育“大愛”,培養學生走正道、存正氣的高尚品德。

    近年來,張家川縣堅持“五育并舉”,全面落實“雙減”政策,扎實推進“書香張家川”建設,積極開展“一校一品牌”特色學校創建活動,全縣中小學素質教育和特色文化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。全縣共創建省市級“文明校園”41所,民族團結示范校15所,市級德育工作星級校7所,省市級以上語言文字示范校41所,省一類幼兒園2所。

    學生的書包“瘦身”了,課后服務“精彩”了,教育質量也得到全面提高。

    教育的質量需要教師來提升,優質的教育需要優秀的教師來支撐。近年來,張家川縣把教師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,不斷完善體制機制,多措并舉培養了一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隊伍。2021年,小學、初中、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為100%、100%和98%,生師比分別達到12:1、10.3:1和12.8:1,共選拔培養省市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221名。

    時代越是向前,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,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。張家川縣教育局副局長馬曉軍說,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,張家川縣廣大教育工作者將激情勃發、砥礪奮進,全力推動張家川教育事業比學趕超爭一流,在譜寫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新征程上闊步前行。

    • 微笑
    • 流汗
    • 難過
    • 羨慕
    • 憤怒
    • 流淚
    0